新闻中心

【行业】锂电池出口生变:德国首超美国,全球博弈升级

2025 年 5 月锂电池出口数据引发行业震动,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显示,1-5 月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 274.96 亿美元,同比增长 24.2%,延续了近年来的增长态势。然而,5 月单月出口额环比下降 4.6% 至 58.58 亿美元,出口数量却环比增长 9.2% 至 3.94 亿个,呈现出量增价跌的结构性特征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深度重构与贸易政策的剧烈碰撞。

一、德国逆袭:欧洲市场的电动化焦虑与中国机遇

德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中国锂电池第一大出口市场,1-5 月出口额 54.27 亿美元,同比激增 30.49%,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19.7%。这一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德国车企的电动化转型压力。大众 ID.7、宝马 Neue Klasse 等主力车型的量产,使德国本土动力电池产能捉襟见肘,不得不依赖中国供应链。仅 2025 年第一季度,中国对德动力电池出口就占据欧洲市场的 52%,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等企业通过 “定向捆绑” 协议深度嵌入德国车企供应链。

然而,德国汽车工业正陷入 “转型困境”。大众集团因电动化成本高企考虑关闭本土工厂,奔驰、宝马也放缓电动车型研发节奏。这种矛盾凸显了欧洲市场的双重需求:既要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,又不得不依赖中国技术实现电动化目标。中国电池企业通过技术输出(如 800V 高压平台、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)和产能合作(如大众与小鹏的合资研发),正在重塑欧洲新能源产业链格局。

104.jpg

二、美国滑坡:关税大棒下的供应链反噬

美国市场的断崖式下跌成为最大变量。1-5 月对美出口额 49.12 亿美元,同比仅增 2.96%,5 月单月出口额环比骤降 43%,储能电池出口更是暴跌 29.9%。这直接源于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和 5 月生效的锂电池关税政策:动力电池税率达 25%,储能电池叠加关税后税率高达 153.4%。政策意图迫使中国企业在美建厂,但短期内造成美国本土供应链缺口 ——2024 年美国直接进口中国动力电池达 135GWh,本土产能根本无法填补。
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美国关税政策反而推高了本土新能源汽车成本。Cox Automotive 测算,受关税影响的车型价格可能上涨 10%-15%,即使未完全征税的车型也将涨价 5%。这种 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” 的结果,凸显了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局限性。中国企业则通过东南亚迂回布局应对:越南已成为第三大出口市场,1-5 月出口额 15.24 亿美元,同比增长 5%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在越南的工厂正在将电池组件转口至美国。

三、区域博弈:中国产能的全球再分配

福建、广东、江苏三省继续主导出口,合计占全国出口额的 65.6%。其中,福建凭借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,1-5 月出口额 74.7 亿美元,同比增长 24%;广东则以比亚迪为核心,出口额 68.58 亿美元,增速达 36.6%。值得关注的是,广西、湖南、湖北等新兴产区异军突起,出口额同比增幅分别达 196.1%、174.3% 和 118.6%,显示出中国锂电池产业链的纵深拓展能力。

东南亚正在成为规避贸易壁垒的核心枢纽。越南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凭借关税优势吸引中资,横店东磁、欣旺达等企业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,产品既供应本土市场,也通过转口贸易进入欧美。这种 “中国技术 + 东南亚制造” 的模式,使东南亚在 2025 年 1-5 月承接了中国锂电池出口额的 8.9%,较 2024 年提升 1.2 个百分点。

四、政策与技术:中国电池出海的双重引擎

海关创新监管为出口保驾护航。福州海关首创 “锂电池包装智慧监管模式”,通过 AI 智能识图将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出口验放时间从 48 小时压缩至 0.5 小时,同时帮扶 2 家企业获得 AEO 高级认证,享受 52 个国家和地区的通关便利。这种 “监管 + 服务” 双轮驱动,使中国锂电池在全球供应链中保持高效竞争力。

技术领先性构成长期护城河。中国锂电池在能量密度、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上持续领先,2025 年第一季度对德出口的动力电池中,80% 采用 CTP(Cell to Pack)技术,较欧洲主流产品成本低 15%。面对欧盟《新电池法》即将实施的碳足迹追溯要求,中国企业已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溯源,提前布局应对绿色贸易壁垒。

结语:变局中的确定性

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变局中,中国锂电池出口的 “量增价跌” 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,也是产业链重构的必经阶段。德国市场的崛起与美国市场的萎缩,折射出全球供应链的地缘政治化趋势;而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、产能布局和政策协同,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价值链。随着欧洲《新电池法》2026 年 7 月正式生效,以及美国 IRA 政策的持续发酵,中国锂电池产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,但凭借技术优势和全球化布局,其全球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。这场新能源产业的博弈,最终将定义未来十年全球能源格局的走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