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业】面对下一代电池的多维挑战,材料企业如何破局?
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迭代,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突破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战场。固态电池研发的材料瓶颈、系统级设计的复杂挑战以及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标准的持续升级,正倒逼材料企业从“被动配套”转向“主动引领”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跨界协同破解产业难题,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。
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的核心方向,其电解质从液态向半固态/固态转型,对材料的界面黏结性、加工兼容性提出更高要求。行业专家指出,材料的“形态工程”正在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。
针对固态电解质量产工艺,多家企业已推出新型粘结剂产品,适配硫化物体系并解决界面稳定性难题。例如,基于干法电极工艺的材料体系因其成本效率高、性能提升显著,被广泛视为关键革新路径。该工艺通过宽电化学稳定性窗口(>5V)实现活性颗粒的均匀分布,支持自支撑膜、辊压、电喷等多种新型加工方式,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效率。
在安全性与快充需求方面,材料企业正优化粘结剂与水性丙烯酸体系的性能,增强隔膜粘附力与热稳定性,使电池循环寿命提升30%以上。同时,半固态锂电池作为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重要形态,其固液混合电解质设计兼容现有生产线,通过离子液体技术实现高离子导电率(>1 mS/cm)与不可燃性,助力行业突破安全性与制造兼容的瓶颈。
在电芯之外,电池包的结构设计、热控管理与电气连接环节正面临轻量化、安全性与耐热性的多重挑战。传统金属与通用工程塑料已难以满足需求,特种材料企业正通过“系统级创新”开辟新赛道。
长链尼龙、聚酰亚胺(PI)、紫外固化树脂等材料在冷却管路、母排包覆、电气绝缘等领域展现出多样化潜力。例如,某类长链尼龙材料因兼具柔韧性、耐热性与绝缘性能,已被多家头部电池企业应用于典型结构件。此外,胶粘剂解决方案通过热激活技术实现粘合断裂,兼顾导热管理与可维护性,为电池维修、拆解及材料回收提供全新路径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绿色合规与碳足迹管理已成为电池产业链的核心议题。行业提出“ABC”材料战略(Advanced + Bio-based + Circular),致力于构建高性能、生物基来源与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体系。
以某类生物基聚酰胺为例,其源自100%可再生原料,碳足迹较石油基材料降低80%,同时满足电气绝缘与力学要求,为整车厂提供低碳属性的解决方案。此外,隔膜冷压工艺、干法/水性体系等创新应用大幅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;绿电比例提升与资源循环利用(如水、蒸汽)进一步强化绿色竞争力。
2026年5月13日至15日,第十八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/展览会(CIBF2026)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。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“风向标”,CIBF2026将以“链动全球·赋能绿色·驱动未来”为主题,聚焦固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锂金属电池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。
展会将汇聚超3000家全球顶尖企业,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,全面覆盖从材料、电芯、装备到回收的全产业链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领军企业将首发第三代凝聚态电池、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模型等创新成果。同期举办的“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”“电动航空及下一代电池技术交流会”等高端论坛,将围绕固态电解质产业化、钠电车电一体化、电池护照与ESG合规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探讨。
CIBF2026不仅是技术展示的舞台,更是产业协作与生态共建的枢纽。通过这一平台,材料企业、电池制造商、整车厂及回收网络可深度联动,共同探索从研发到再生的闭环路径,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。